
本文转自:黄冈日报
武穴市实验小学 熊丽丽
武穴市实验小学作为湖北省首批示范学校和湖北省教改名校,确立以集体备课为途径,着力发掘城乡教师参与集体研课磨课内生动力,着力探寻教学实施的最佳方案。
机制启动:健全架构规范推进
学校以“三级架构优化、双维激励创新、研评动态融合”为突破,构建质效共生的集体备课新生态。
加强组织领导,落实高位推进。建立校长负总责、教学委员会抓统筹、备课组抓落实的领导架构。校长牵头负责制度建设,对相关责任人赋权明责;教学委员会负责统筹调度,协调各方要素支持;备课组长负责任务分工和具体落实,确保活动有序推进。
坚持正向激励,引导主动参与。出台《集体备课考核细则》,建立“过程+成果”双维度评价体系。过程性考核评估教师参与度与贡献度;成果性考核采用“星级赋分制”,激发教师产出高质量备课成果的热情。
动态反馈,精准调控。建立“四维监测”机制,全方位评估反馈备课工作。教研处每月发布《备课质量绿皮书》,运用数据分析备课组资源产出率、课堂转化率等关键指标。年级组设立“学生观察员”制度,从各班抽取不同层次学生代表参与备课反馈会,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。
任务驱动:设计流程人人负责
学校以“两研一反思”把控质量,建立分层备课机制,确保每位教师都深度参与。
个人初备。教师独立完成“三个一”:精读一遍教材、梳理一份学情分析表、设计一个核心问题。
集体共备。采用“主备陈述+轮询研讨”形式,主备人阐述教学设计逻辑,其他教师提出质疑,通过“三轮打磨”(初案诊断、策略优化、细节校准)形成共识教案。
个性复备。教师通过“两研一反思”的形式,在集体教案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调整。
分层实施。对于新入职教师,采用“1+1+1”帮扶模式,即提供1份规范化备课模板、安排1位导师跟踪指导、配备1套课堂常规微课资源。对于骨干教师,组建“研究共同体”,承担创新性备课任务,跨学科备课组定期开展“换位诊断”活动。
情境发动:聚焦实操聚智聚能
学校坚持从课堂实践中发掘研究的问题,提升备课的针对性,以解决问题的实操情境引导教师深度参与集体备课。
精准洞察,直击教学要害。学校构建“问题发现—归因—解决”的螺旋上升机制,助力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痛点。
三阶验证,确保方案科学。施行“三阶验证”机制。首轮微课试讲后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、方法的接受度;二轮在两个班级开展对照教学;三轮邀请特聘专家评议指导。
成果输出,展现集体智慧。学校沉淀出一套“问题导向、精准施策”的备课理论体系,为备课工作提供科学指引。形成导学案、分层作业库、微课矩阵、教学反思集、学科知识图谱等。在平台搭建与激励驱动下,教师上传资源积极性高涨,资源数量与质量双提升。
考评联动:多元评价激发动力
学校重构“三维联动”评价体系,将教师专业成长与备课组建设紧密结合,形成“以评促备、以备促教”的良性循环。
丰富考评活动内容。倡导备课组内开展“每月看一本好书、每月举行一次教研培训、每月写一篇论文(或案例)”的活动,每学年落实“六个一”工程,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。
细化备课考评标准。严格规范备课流程,备课内容必须原创,明确各备课环节的任务和要求,确保备课活动扎实推进。
举办特色奖项评选。每学期举办“备课成果博览会”,博览会设“金教案”“最具转化力设计”“跨学科融合奖”等特色奖项,表彰备课工作突出、成果显著的教师。
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共生平台,更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。经过实践探索,学校构建了教师教学能力节节攀升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、教育资源走向均衡的良好态势。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